在稻作文化里品味泰国香米

在稻作文化里品味泰国香米

録録散文2025-04-14 16:46:22
品味泰国香米是近年的事情了,记得那时走进那种用盅蒸菜蒸饭的小吃馆,叫上一盅蒸汤,再来一盅泰国香米,一个人坐在那里独自慢慢品味,其中还真是风味无穷呢!这是我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品味泰国香米。只是现在你再到那
品味泰国香米是近年的事情了,记得那时走进那种用盅蒸菜蒸饭的小吃馆,叫上一盅蒸汤,再来一盅泰国香米,一个人坐在那里独自慢慢品味,其中还真是风味无穷呢!这是我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品味泰国香米。只是现在你再到那时的小吃馆想要吃到泰国香米怕是不那么容易了,因为那泰国香米的蒸盅里早被本地的大米给替代了,于是只有这时你对泰国香米的那份留恋,才会更让你感受到泰国香米的“稀贵”哟!
知道泰国香米与泰国湄南河稻作文化的关联是在去年,因为要给学生讲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中《家在平原——稻作文化的印痕》这一课,故而仔细查阅了这一课中关于泰国湄南河平原稻作文化的相关资料,直到这时才勉强有了对泰国香米的初浅认识。
至于真正地再一次深刻地认识泰国湄南河平原的稻作文化的特点,并且留下对泰国香米及文化的深刻记忆则应当说是在今天。
今天一大早我们学校的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老师就都来到了学校西四楼的多媒体教室,在这里即将举行的是硚口区“一课一论文”的全区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的老师教学课堂比赛,恰巧今天老师们所讲的课题就是《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痕》。
连着三堂课来自硚口区四初、十七中、罗中的三位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设计,运用图片资料、文字解说和课堂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了泰国湄南河平原的稻作文化,教学内容从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气候、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展开,课堂上采取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教师归总列图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悟并体味到了泰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学习中让学生逐渐明白了稻作文化承载了泰国湄南河平原的农业生产历史,也记录了泰国87%生活在平原上的百姓生活的印痕,这里气候高温多雨,是生产水稻的天然粮仓,勤劳互助的泰国人民习惯手工劳作的水稻生产方式,在这里种植水稻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最好的工作和生活基础,每到春耕礼的节气他们祭祀谷神稻母,欢庆新一年水稻种植的开始,也就是在这一天他们就开始播下新一年的希望和欢乐。
就这样今天一早上我们接连听了三位老师精心设计的多媒体相辅助的湄南河稻作文化的教学,三次内容的反复让我们对泰国湄南河平原的稻作文化了然于胸,于是我们才发现泰国香米的文化是需要我们慢慢咀嚼的,并且每咀嚼一次对其内涵的体味就会更深一个层次,三节课下来我在稻作文化的熏陶下似乎又一次嗅到了泰国香米的馨香及泰国人民的执著,我在心里不能舍弃泰国湄南河平原稻作文化带来的思考。
我想:尽管世界风云变幻发展迅猛,可不管怎样变,人类对绿色的向往则却越来越强烈,这已铸成了世界人类的共同心愿,你看正是因为泰国的稻作很是原始没有半点工业化的痕迹,于是泰国香米却成就了它特有的绿色文化,并因此获得了世界人类的青睐。
下课了,我似乎还在泰国湄南河平原的稻作文化里沉醉,我在湄南河稻作文化中品味着泰国香米的味道,我想泰国香米除了有米的芳香,最根本的是它留在我心中的泰国香米文化的绵长的回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