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九九重阳时
又到九月九了,寒露就在眼前,屋外萧瑟的秋风,裹着凄凄的秋雨,我知道冬天不远了,今天大概是不能“上(方言音shuo)会”(赶集的意思)了,不知怎的,我记忆的闸门却被这暮秋的雨丝撕扯开来,它要流淌到哪里呢
又到九月九了,寒露就在眼前,屋外萧瑟的秋风,裹着凄凄的秋雨,我知道冬天不远了,今天大概是不能“上(方言音shuo)会”(赶集的意思)了,不知怎的,我记忆的闸门却被这暮秋的雨丝撕扯开来,它要流淌到哪里呢?在我们当地,重阳节这天正好也是我们这沿袭了数百年的庙会,我们的土语不叫“赶集”而叫“赶会”、“上会”,记得小时候,每逢九月九,从早晨开始周围十里八乡的村里人都会往城里赶,有车的骑车,有的步行,年龄大的为了赶九月九会有的在初八就让孩子送到亲戚家,人山人海总是这天我们小城的一道风景。大人们忙完了地里的农活,或多或少要到会上买点东西,我们这流传这样一句老话,“九月九,有钱没钱会上走一走”,我们这些顽皮的孩童,如果这天正好赶上星期天,必然是缠着大人到会上去溜达一圈,经济条件的限制虽然我们是什么也不买,却仍然喜欢随大人到会上尝一尝人挤人的味道。如果不放假,那我们的心啊,也是不等放学就飞出教室,总想啊到家后的饭桌或许会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等着让我们“享用”呢,如果没有,至少也应该有几个饼子之类的东西让我们解解馋吧。
记忆中的九月九庙会和紧跟其后的十月初五庙会是不分伯仲的,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是当时最好不过的形容了。从改革开放伊始集市贸易恢复的那一刻起,交易的场地从无到有,最早的市场只有东西街的一小段到后来竟占据了小小县城几乎所有能摆摊的街道。交易形式也从最初的沿街交易发展为进店经营,星星点点终成现在的遍地开花之势,随着“九月九物资交流大会”这一历史性的名词渐渐离我们远去,九月九留给我的一些印象却是日渐清晰,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我的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
在农村刚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有一年九月九的早上,一出家门就看见我们的小街上,竟然有了我们的邻居亲自开张的一桩生意——包子摊,灶台、案板全都支在了大街上,风箱作响,炉火通红,那刚刚出锅的那热气腾腾的包子呀,让口水在我的嘴里直打转转,可囊中羞涩的我呀,只能是望着那冉冉升腾的热气想着香香的包子味道了。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是我那天上学最形象的描述了。
到后来,为了补贴家用,母亲也开始做一些小生意的时候,每逢九月九或是十月初五庙会时,如果恰巧赶上放假,我们就会被母亲拉去做帮手,照看生意。每每九月九,那条被规划为市场的街道,就被整齐的划分四条生意带。天刚蒙蒙亮,有时甚至是星星还在眨着眼睛,漆黑的街上就已经站满了要看好自己摊位的生意人,“什么钱都不好挣”从那时起这个意念就在我的心中就生了根。尤其到中午会正“圆”、生意最旺的时候,让你忙的呀真是目不暇接,有时连找零钱的功夫也没有,一些小东西难免会被一些小心眼的人“顺手牵羊”。那一浪接一浪的人潮啊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课本中描述古代临淄城繁盛的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
九月九是挣钱的好时间是我的朦胧中对它最朴素的认识。
或许就像古人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吧。等到有了孩子,经济宽裕了,尤其是当跟着女儿一起背诵“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时,才知道九月九登高这一层新的寓意了。忽然也也明白了,为何在女儿出生后岳母年年九月九前后都要为孩子送来一垛花糕和各式各样的花馍的缘由。九九重阳这一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原来就在我的身边,浏览网络,“登高健身、赏菊赋诗、敬老爱老”这一连串的介绍让我对九九重阳节有了一个更新更多的认识,五千年的文明渊源原来就这样也默默渗透在这九九重阳节里了。
岁月的流转,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庙会已经基本淡出我们的视野,以前的马路贸易已经逐渐被专业的现代化商场和超市所代替,县城里天天都像庙会,处处都是市场,诱人的商机时时也都萦绕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现在的街上每天不都不像是九月九庙会吗?
淅淅沥沥秋雨的依旧下着,杂乱的思绪似乎要被这浓浓的秋雨织成一幅幅飘逸着时代风情的清明上河图。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