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田园,光耀山水诗脉; 亦官亦隐,儒释道集大者

情系田园,光耀山水诗脉; 亦官亦隐,儒释道集大者

诗编散文2025-08-09 11:28:53
王维其人其诗在其生前后世,均享盛名。史载其“名盛于开元、天宝,豪英贵胄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唐代宗誉之为“天下文宗”,杜甫称其“最传秀句寰区满”,唐末司空图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苏
王维其人其诗在其生前后世,均享盛名。史载其“名盛于开元、天宝,豪英贵胄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唐代宗誉之为“天下文宗”,杜甫称其“最传秀句寰区满”,唐末司空图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苏轼一言蔽之,切中肯綮:“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多才多艺,才艺双馨,他把绘画的唯美带进诗歌的天地,把诗歌的精髓融入到绘画的殿堂,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昔人曾盛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相论。王维诗佛之谓,不仅是褒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殷璠在其著作《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之诗:“在泉成珠,著壁成绘”,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并且精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思想上更是儒释道的集大成者,儒学为最,诗歌见长,尤擅山水田园。
幅员辽阔,崇尚农耕文明,纵情山水的泱泱华夏,是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基础源远流长的根脉,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描写这方面内容的诗词佳句。陶、谢以来,山水田园生活已经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并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王维在前人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学陶之自然浑成,取谢之细丽精工。加之于己高度的文学、绘画和音乐修养,因此,注定王维一生必然会创作许多不朽的诗作,成为诗坛上开宗立派的大师。纵观其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分水岭,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仕途顺利,政治热情高涨,充满济世之志。并写下了很多咏政诗,边塞诗,激情洋溢,逸兴遄飞,风格也较为热烈豪放。
王维天资聪颖,九岁能文,十七岁时便吟唱出情思涛涌、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这首诗时诗人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离故履新,愈是身处繁华热闹之境,情感的差度愈有如山巅涧底,茫茫人海中的游子越显得孤孑无亲,乡思之殷,“应知”云云。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帝都兴盛,气氛氤氲祥瑞,字里行间,越过千年,我们仍能依晰窥见八世纪中唐帝国的真切面影,实非藻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使节拜倒丹墀,朝觐汉家天子,庄严武穆,大唐帝国的威仪,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在“万国衣冠”的朝拜下尽显煌霸鼎盛气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既是令人向往的建功立业壮举的要津,更是扬名立万,进爵封侯登堂入室的捷径。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稠的琼浆,举杯泪流,一饮情深。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家庭,这是王维诗中禅韵髓起的渊源,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开元十七年(729年)赴长安,闲居数年。初到长安,即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顿教,结识了诗人孟浩然。孟浩然开元十六年(728年)赴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阳,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举试求官。这是因自己中状元后仍不得意,所以有这样的牢骚诗话。
作为一个才子,一代名人,王维这个时期不太得意,青年才俊赋闲搁置,兼又丧妻,(王维的妻子大约在开元十九年(731年)去世,当时他才31岁。妻子去世后,王维不再续娶,几十年一直独身,于此也可见他的思想情态),自此,心中寡欢,孤居一室,续弦之望遂永绝。
虽劝孟浩然归庐隐居,但王维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泯灭,一旦贤臣执政,复又求仕。闲居长安时,即他34岁那年,赴洛阳,献诗中书令张九龄,希求汲引,随后便隐于嵩山,情系山水,视机而仕。
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天宝三至四载(744年—745年)任左补阙,迁户部郎中。聚散无常,生死无数,兹年,其母崔氏病故。王维素以孝闻,居丧期间,柴毁骨立,殆不胜丧。除服后,拜吏部郎中。
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曾说:“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至此,诗人彻底追慕山水田园,随意仕途职场。
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的生活道路。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期间创作了部分政怨诗和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张九龄罢相贬官,李林甫独揽朝纲,忠贞之士受到排斥、打压,王维不愿同流苟且,又感无能为力,骨子里隐含着牢骚,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依稀可辨,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彰显无余。
“亥为屠肆鼓刀人,赢乃夷门报关者。”一曲夷门歌,词面深处,道尽了仕路沧桑,唯才不举。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