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圆润

智慧的圆润

竹笮散文2025-10-20 13:26:06
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人们崇尚斗争哲学。有人撰文以卵石来讥讽处世圆滑、世故的人。我觉得,用卵石来比喻智慧的圆熟,倒很贴切。那些平静、安详地躺在山涧、河滩的卵石,曾经也是有棱有角有锋锐,在水流的冲击下,磕磕
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人们崇尚斗争哲学。有人撰文以卵石来讥讽处世圆滑、世故的人。
我觉得,用卵石来比喻智慧的圆熟,倒很贴切。
那些平静、安详地躺在山涧、河滩的卵石,曾经也是有棱有角有锋锐,在水流的冲击下,磕磕碰碰、跌跌撞撞,相互厮摩,有时难免要伤到别人,或者折了自己的锋芒。经过时光和流水的冲刷、磨练,终于形成与环境相谐的外形,只是石性不变,光泽更润。
比如说石中上品和田玉,山上的玉石与河里的籽玉,价值相差极大。经过河水千百年浸润、冲洗的和田玉,玉质更加细腻、温润。智慧的圆熟,道理相同。
曾经写过一组颠覆成语的文章,谈了些个人的人生感悟。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原是褒扬年轻人的勇敢、锐进,但是,如果那些牛犊因为年轻而不了解老虎的可怕,贸然上前,往往会导致悲剧发生。又如,有人哀叹怀才不遇,自喻明珠暗投。其实,是明珠一定要发光,放在暗处更容易让人发现其光芒;难道把它置于明亮之处,它还能与日月争辉?
年纪越大,胆子越小;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懂得太少。这些老话,闪烁着成熟智慧的光芒。但只有有了一定的阅历,才能真正读懂它们的闪光。
回想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很张狂。凭着一知半解,也敢大胆评说天下;世间万物,只由一己之好恶而论短长。现在想来,实在是肤浅得很。
不肯超越自身角度的思维,有点类似张爱玲所刻薄讽刺的女人:我不相信那人是凶手——他没有谋杀我。依着这种思维逻辑,推导出来的结论往往是不够公正的。
世界不可以这样解读。很多东西我们一时不能理解,不是它们错了,而是我们缺乏足够的智慧。
年轻时也曾碰到过宗教哲学书籍,就手一翻,轻蔑地扔下了;现在捧读这类书,感觉是发现了一个智慧宝藏。
现在,我对世间万象,大到宇宙,小到麻雀,不再轻易论断,一是因为成熟,多了些宽容和理解;二是担心轻率的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只显露了自己的浅薄。
曾经,麻雀被看作害虫,号召全民驱赶、捕杀;后来又有专家论证它是益鸟。有人认为麻雀是与人类很亲近的朋友,呼唤它们跟我们一起共享世界的和谐与美好;有人却把麻雀当作一盆不错的下酒菜肴。
早先,老师说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我接受;后来,有人说,宇宙的一切是从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开始的,我认为有道理;现在,又有人提出,137亿年前的大爆炸之前,还有一个宇宙的漫长“前世”,我仍然觉得可能。
对此,我当然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不会“勇敢地”否定任何一种可能,就怕自己极其有限的常识会伤害了那个“可能”。
我打算写几篇系列文章,谈谈我的人生感悟,向掌握了更多、更新知识的年轻人介绍一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教训。
人,不必非到四十才不惑。

2007-7-16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