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百里洲

我的故乡百里洲

冰窟散文2025-10-26 00:01:09
故乡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心灵之地,那里有我童年的忆和儿时的歌谣。故乡就象一块磁石,永远吸引着我对她剪不断理还乱的眷恋。每当那烟雨空蒙的日子,整个矿山都笼罩在空灵悠远似雾非雾有如置身仙境的时候,对故乡的思
故乡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心灵之地,那里有我童年的忆和儿时的歌谣。故乡就象一块磁石,永远吸引着我对她剪不断理还乱的眷恋。
每当那烟雨空蒙的日子,整个矿山都笼罩在空灵悠远似雾非雾有如置身仙境的时候,对故乡的思念便会如水一样占据我的心空。
李白的七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说的就是长江从四川奉节白帝城经过我的故乡百里洲到荆州古城的这一段水路。
从三峡奔涌而出的长江,辞巴蜀,过宜昌葛洲坝,水宽阔如海呈浩荡之势,一路向东,突遇江心一屿,力劈大江,迫使江涛单支一分为二,呼啸过岛后再合二而一,进入荆州,这中间的岛屿,便是我的故乡百里洲了。
百里洲是地处长江中游的一个孤岛,也是万里长江中的第一大岛。据出土的文物推算,百里洲在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百里洲的开发历史可以上溯到2700多年前。百里洲历史上原是个被江水切成块块的洲滩地带,素有99小洲之称,因沃土丰饶、稻米飘香之诱,曾屡建城郭,只是江洪连年难绝,城基屡建屡溃。中途曾有洲人试图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将各洲连成一片,因水势太猛,数年堆筑终是功亏一溃。直至明初大洲小洲因经年累月河沙堆积,99小洲逐渐淤连成片,于是就有百里洲之说。
百里洲,是镶嵌在万里长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清人的诗“绿堤深柳绕周遭,百里洲边景最娆”就是对故乡的写照。
百里洲是万里长江第一大江心洲,总面积达214平方公里,相当于六个半澳门的面积,比九个被称为“金陵绿宝石”的南京市江心洲合起来还大,环堤74公里,与市政府隔江相望,是全国最大的乡镇之一。土地肥沃、广袤平畴,乡人以耕读为守诗礼传家,尤以水果称著于世,“春天草莓夏天桃秋天沙梨冬天柚”成为到过故乡的远方客人传诵的经典。
故乡装满了母亲的微笑、父亲的期盼、童年趣事和对乡间俚俗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那些传统节日如正月踩高跷、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八月十五摸秋夜,更有那嫁女娶媳妇搞笑场景将故乡十里一风八里一俗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不令儿时的我欢欣鼓舞彻夜难眠以至多年后还记忆犹新!
然而故乡又带着历史的沧桑,那些古老的遗迹,比如古丹阳聚、三国魏吴浮桥战争遗址,都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曾经伤痛的经历。故乡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怀王墓地、南北朝时的军事家、佛家陆法和讲经台均在故乡。
建国前的百里洲堤身低矮单薄,经常溃口,每到梅雨期间的连天阴雨之后,堤内的渍水无法排出,外洪内涝灾害频繁,故乡曾流传有“江心百里洲,十种九不收,一年种三季,空手到年头”的民谣。
就是这样一个地处中国中心位置的江中岛,当年亦未逃脱小鬼子的魔掌。父亲常说日本侵华的那年,只有8岁的他带着5岁的妹妹在沟渠边躲藏的时候,头顶上呼啸而过的子弹呜呜作响,以至于多年后都无法忘怀。历史的阴云虽然已经散去,然而数十年的伤痛仍旧灼烧着故乡人们的心。伤痛的泪水冲刷着那些亲历了历史而侥幸存活的老人们的面庞,冲刷出道道深深的沟痕,更在他们的心底深处刻下铭心的痛。
不过,故乡人不会只停留在痛苦和过去的岁月中,老人们用他们曾经的故事教育和鼓励着后人们发奋图强,用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年轻一辈努力建设家乡。
1954年特大洪水来临之际,为了解江汉平原之危,故乡曾经被炸堤分洪,注入40亿立方米洪水。人们纷纷远离家园,故乡以她的牺牲保住省府武汉未受洪水侵袭。
洪水退后人们又回到已被洗刷一空的家乡重建家园,积极组织恢复生产。1956年因棉花单产过百斤而受到国务院授牌表彰,被周总理亲切地称为“银洲”。这就是我的故乡,一个能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百里洲。
为了解决洪涝灾害,故乡曾动用十万工时,建成百米宽5公里长的人工堤和纵横交错的水渠。干旱时可引长江水灌溉,洪涝时可将洲上水排入长江。1998年,全洲人民自发组织共同努力,竟然抗住了一次次洪峰,保住了孤岛上十万群众的身家性命。
故乡曾先后被评为“中国沙梨之乡”、“楚天明星乡镇”、“湖北省优质棉基地”、“湖北省生态农业基地”。洲上沙梨被评为“中国十大名牌水果”、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湖北名牌产品、中国星火计划名优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等。
长江、蓝天、白云、果林、瓜地、村庄和牛背上儿童的短笛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那淡蓝色的袅袅炊烟飘荡在故乡黄昏的村庄,小屋里有着美味的乡间菜肴。这一切如诗如画的图景,在国家新农村不断发展后早已改头换面,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那些画面都只能封存在记忆深处,成为永久的怀念。
祈盼着故乡的两座跨江大桥能尽快建成,结束千百年来历代先辈只能靠渡船、飞鹰过江的历史。
故乡呵,你永远是我的心灵驿站,每一个他乡的游子就象被故乡放出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飞得多远,那线头的一端始终拴在故乡。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