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中秋
“年过中秋月过半”或者“年怕中秋月怕半”,类似这样的话,在家乡人的嘴上经常念叨。这句话如果将它翻译成古文可以这样说:“念天地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都是用来感叹光阴和人生的!说这句话时,很可能是一个月
“年过中秋月过半”或者“年怕中秋月怕半”,类似这样的话,在家乡人的嘴上经常念叨。这句话如果将它翻译成古文可以这样说:“念天地之须臾,渺沧海之一粟”。都是用来感叹光阴和人生的!说这句话时,很可能是一个月到了中下旬,大家手里还有一堆子忙不完的事,说这句话来抒发一下感慨。也完全有可能是真的到中秋了。在家乡人的眼中,中秋是一年行将结束的征兆。
在我的读书时代,母亲总爱说这句话。说这个话的时候,我一般放假在家。县一中搬到南城之后,虽然离家也不是很远,但为了节约学习时间,我在校住读,回得少了。除非中秋赶上月假,学校一般也不放顽皮的孩子回家。家在下头乡镇里的同学往往在中秋没有什么事情干,提前一点从自习室开溜,跑回宿舍躺着听收音机,闻着收音机里传出来团圆的芬芳。
如果说中秋是月亮的生日的话,那它只比我大几天。中秋快到的时候,父母就自然地想起我的生日来。我服从召唤,每到这个时候就蹬上我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回家,一路上接受同学们传过来的奇怪的眼神。或许他们无法理解,这个家在县城的尖子生怎么会骑这么破的一辆车?他们不知道,还有许多如我们一样游走在这城市边缘的人。
精神食粮是第一位的,但也得对得起自己的身体嘛。回家也就是为了饱我的口福。
中秋的晚上,月饼是必不可少的。我孩提时代,家住在父母单位的筒子楼里,一到中秋晚上,小伙伴们爬到空旷的楼顶,盘腿坐在水泥地上,拿着小月饼对着月亮指手画脚,我们自己谓之“望月”(或叫做“旺月”,实应为动宾结构词组)。这个叫法延续了大人的叫法。好事者见到我们这样比划月亮,就会及时阻止我们这些小屁孩:“小心月亮割你耳朵!”吓得我们赶紧捂住耳朵不敢抬头。
长大了后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笑谈。我们再也没有那份童真,傻傻地对着月亮说悄悄话甚至手舞足蹈。但,月饼还是要吃的。月饼圆圆的,是团圆的意思。不论大小,只要是月饼,哪怕穷人家自己做的,吃到嘴里都是香甜香甜的,幸福感格外持久。读高中时的我已经警觉地发现,月饼没有以前好吃了,没有以前那份由味觉带来的幸福感。不管月饼做得多大、卖得多贵,都无法对人产生一丁点的引诱。慢慢地我还发现,不光是月饼,大街上出现的梨子、苹果、丝瓜、爆米花以及过年里的大鱼大肉,都已经让人丧失了记忆里甘之如饴的感觉了。
搬家后,中秋的夜里,我们一家人会搬几个椅子到院子里“旺月”。“赏月”是文人骚客的故事,跟我们毫不相干。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现在的身份是家庭妇女,我是个迂腐气十足的学生。父母的神圣使命是把我供养出来,我的神圣使命是拼命读书考出去。这样的夜里,父母就要开始盘算一年的收成,计算一下父亲工厂的机器里结出了多少人民币。这种年中总结大多数是在父母的唉声叹气中结束。
当母亲不厌其烦地说那句她认为很有诗意很有哲理的话时,我就安静地坐在她旁边。她说完,父亲就会开始切入主题,大意是还有多少天就要高考了,怎么努力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父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希望给我贯彻这样一种人生的理论:珍惜光阴,多努力,多收获。
这种理论在我看来,要更优于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因为它是针对我个人提出来的,是我们家的理论,更具体更实用。
我毫不含糊地给予父母肯定回答,虽然我对大学一无所知。我精通的是学校的课本知识——这就够了。父母能给我的就这么多,还要怎样?他们已经尽全力了,而我也快是成年人了,得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我梦想自己走得很远,但现实没让我走得更远。虽然我的大学还不错。我比起那些幼时一起楼顶“旺月”的伙伴们都要走得远——他们一直在读着社会这所大学。我还要怎样?这就是我全部的努力的结果。
父母对我要求不高,这不意味着我可以放低自己的要求。他们的神圣使命完全结束了,我不能再对他们有任何的索取。但我自己的神圣使命仍在延续,结婚、孩子、房子、车子、位子……
大学毕业后我到了中国的大西北。这次真的走远了,但是工作上的劳累和无趣,让我不断重新反思自己的定位。到底追求一种安稳的生活,像木鱼一样老去?还是要放手一搏,像鲤鱼一样纵身一跃冲向大江大海?我到底是一只木鱼还是一条鲤鱼?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我的理解是“成功要趁早”。偶见“弦望会有时,立身苦不早”一句,甚是喜欢,虽不精通书法,但舞文弄墨地写下来,搁在书桌上。
夜里,在加班中,想着自己离三十岁不远,想到母亲的那句关于中秋的絮叨,眼里满是迷茫和疲惫。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