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传乡里,廉洁昭后人

德高传乡里,廉洁昭后人

韦编三绝散文2025-08-21 21:39:13
2008年初冬的一天的上午,从专探东北八里处,小洪河南岸的后姚村村中不时传出阵阵的哀乐声,鞭炮声。原来是八十多岁的共产党员老干部姚保民老人不幸逝世,村里人正在为他举办丧事。11点30分左右,全村人十分
2008年初冬的一天的上午,从专探东北八里处,小洪河南岸的后姚村村中不时传出阵阵的哀乐声,鞭炮声。原来是八十多岁的共产党员老干部姚保民老人不幸逝世,村里人正在为他举办丧事。11点30分左右,全村人十分哀痛的聚集在老支书的灵堂前,正在为这位老人举行追悼会,追悼会灵棚的上方和两侧赫然写着“永垂不朽”,“德高传乡里,廉洁昭后人”十四个黑色大字。寄托着村民们对这位已故老人不尽的哀思和深深的缅怀。
姚保民老人1924年4月4日出身在本村一个农民家庭。虽然祖辈、父辈十分勤劳、俭朴、仁慈,但家庭生活却还是十分艰辛。倍尝艰辛生活的父亲,看到自家和家乡父老生活的艰辛,多么祈求能有人大发慈悲,保佑全家和村人过上平平安安、幸福美满的生活啊。今天家中添了一子,甚是高兴,他把这一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经反复琢磨,便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姚保民,希望他长大之后一定能保家平安,保民幸福。
本村有个特点,成年男子除从事农业劳动外,还有一个代代相传的手艺——农闲时做盆罐(也叫做窑货)。做窑货是重体力活,需要身强力壮,从小就身小力薄的保民,少时也曾跟着家人学习这门手艺,但只因自己身小力单,几天下来就渐渐体力不支了。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心想,保民很难在这门手艺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不如让他上学读书,也许能够学有所成。于是便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攒了点钱,把保民送进了一家学校。保民自幼天资聪颖,加之家长管束严厉,学业很有长进,成绩十分优异。一转眼高小毕业了,本应该到他乡高一级的学校就读,但由于家境贫困,实在没钱供他继续读书,保民就只好遗憾的辍学了,不久便在“姚阁学校”找了个差使——教书。
解放后,我们这里成立了新政府,建立了新的基层组织,由于他为人正直、宽厚仁慈、大公无私、工作积极、能力强,且能写会算,便成了最佳的人选。1953年他参加新政府的组织工作,担任乡财粮职务,56年3月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直到1981年,他先后在小乡或村委(亦称“大队”)担任中心乡秘书,公社鱼场负责人,小乡副书记,村委会计,村党支部书记。
姚保民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也是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一生。更是廉洁的一生。说起他的廉洁,如今在村里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啧啧称赞,争相传颂。
1953年他参加了新政府的工作,担任乡财粮职务,此时他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丧失了劳动能力,下面又有四个嗷嗷待哺的子女。他整日忙于公务,家中重担就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恰在这时祸不单行,父母和两个儿子突患重病,由于家庭困难,没有及时治疗,结果父母相继去世,两个儿子也相继夭折。当时他单位的其他领导了解到他家中的情况后就给他说:“你可以从公款中挤出点钱,为亲人治病。”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说:“钱是公家的,我是党员,国家干部,乡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了,我怎能随便占用公家的钱财为自己呢?”父母的去世和两个儿子的夭折,给他带来了多么大的悲痛啊!但他却保持了贫贱不能移的凛然正气,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廉洁的人格。
1958——1959年间,他被调到了公社养鱼场负责工作,此时,他膝下还有四个女儿,当时是当地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因饥饿致病而死去的人后姚村就不下百人。部分工作人员,出于对家人的爱怜把渔场养的鱼带回家以解家庭生活之困者不乏其人,可他却从来没往家中带过一条鱼。一些关系好的同事,看到他家中生活如此窘迫,就劝他回家时带上几条鱼,他却说:“这哪能行呢,鱼是公社的,我是负责人。己不正,怎能正人?我若往家带鱼,怎么去管他人呢?共产党员应以身作则,万万不可损公利己。”在鱼场工作的两年中,他竟一条鱼也没有往家带过。后来几个女儿和妻子谈到这些时,还在埋怨他呢!但每当听到家人的埋怨,他总是会心一笑,轻松地说:“你们没吃鱼,不也过来了吗!不也长大了吗!”
1976——1981年间,出于工作的需要,他又出任村支部书记,负责整个村委的全面工作,此时他已年近6旬,由于成年累月的劳心劳力,他已身患多种疾病,尤其是一次胃穿孔,虽然没有夺去他的生命,也使他的身体和家境每况愈下,但他仍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时刻为村民谋福利。这些年间,我们这里自然灾害比较频繁。76年我们这里发了大水,小洪河决堤,相当一部分农户的房屋被洪水冲塌,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灾区人民,给灾区人民,送来了大量的食品,衣被等救灾物资,在分配救灾物品时,村委主任(当时称“大队长”)知道他家中比较困难,曾劝他带回几双鞋,几件衣服和棉被,并在统计倒塌房时多给他家报了一间房子。他听了之后,断然拒绝,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员,群众的信赖,这样做还算是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吗?群众还会信任我们吗?不行!”后来上面又拨下来的救济粮,村委会计考虑到他家子女多,生活困难,就多给他家分了50斤,他知道后又断然拒绝,把多给的50斤救济粮转让给了比自家更困难的村民。
80年深冬的一个夜晚,天色一片漆黑,只见一个年逾半百,衣服褴褛,背有点驼的老人,手里提着一兜什么东西,朝姚保民家走去。原来是本村村民姚铁头,为了感谢姚保民书记对他家的恩惠,把家中积攒的四十多个鸡蛋带到了保民家,以表谢意。结果保民大为发火,一番训斥后,又让铁头把鸡蛋带了回去。事情是这样的,铁头家6口人,妻子长年多病,四个孩子,有两个已过二十岁,仍没人上门提亲,保民看到他家境况如此不美,便帮他大儿子在外找了个临时工,征兵时又跑上跑下帮他二儿子当了兵,铁头感激不尽,就把家中仅有的四十多个鸡蛋送了来,以表感谢。谁知保民看到这种情况便发了火,:“弟妹(按村中的辈分,保民是哥)长年有病,家庭这么困难,你还拿鸡蛋给我,混账!把这带回去,好好给弟妹保养保养。孩子当兵,为国家站岗放哨,是在为国出力,应该得到照顾,鼓励。村委没有什么能力救济你,你这样做是不是在挖苦我吗?”一阵训斥后,硬是让铁头把鸡蛋带了回去。
姚保民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是保民平安,保民幸福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一生,也是廉洁的一生,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高尚的品德,廉洁的人格,将永远流传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