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端午,怀念屈原

临近端午,怀念屈原

为国杂文2025-11-10 13:09:05
我知道,近来老天爷总是泪眼婆娑,他定是又想起了在端午那天为理想而投江自沉的巨子——屈原;他也总是电闪雷鸣,定是在为屈原打抱不平,在怒斥那些陷害他的奸妄小人。虽然屈原生活在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
我知道,近来老天爷总是泪眼婆娑,他定是又想起了在端午那天为理想而投江自沉的巨子——屈原;他也总是电闪雷鸣,定是在为屈原打抱不平,在怒斥那些陷害他的奸妄小人。
虽然屈原生活在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距今已两千三百多年,但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兼政治家形象的屈原却依然活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端午节那天,人们仍要在江河里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来纪念他,可见屈原的作品和精神是永存的!
屈原年轻时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26岁时就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他学识渊博。天文、地理、礼乐、历史等都很精熟;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即“圣君贤相”和“以民为本”的思想。
那时的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他一贬再贬,流放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我有幸出生在屈原曾经流放的沅湘一带,他投江自沉的汨罗江便是离我出生地只有十几里的一条江,至今波光粼粼。我的家乡仍代代口传着屈原临终前的感人故事。百姓得知屈原投江后,纷纷涌到汨罗江边驾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他们怕屈原的遗体被鱼啄食,就在水上不断敲锣击鼓吓走鱼群,并且把粽子投进江中,引开鱼虾。一老医生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用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但是被捞上来的屈原还是被鱼吃掉了半个脑袋。安葬时,他的女儿女媭给他配上半边金头。为防盗墓,百姓和其女兜土堆砌假坟,一夜之间筑成十二座小山一样的坟堆。至今汨罗江岸,还保存有屈原投江处屈潭、打捞屈原尸体处晒尸墩、屈原的坟墓十二疑冢、楚塘等有关屈原的遗迹。我们那儿也至今还流传着“九子不能葬父,一女打金头”的谚语,说的就是楚怀王虽儿子众多,却客死他乡,反不如屈原的一个女儿,能够用金器还他一个完整的尸身。 
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日,“初”和“端”同义,“五”和“午”同音,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从那以后,每年到了五月初五日,我的家乡都要举行大型的龙舟比赛和吃粽子、把粽子往水中扔的风俗习惯;还由于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小人奋斗到死的,所以这天,家乡的人们也挂起昌蒲、艾叶,喝着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这些风俗后来也传到了我国其他各地及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1953年,屈原被联合国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风的奠基人。
屈原的作品后人称为“楚辞”,现流传在世的有25篇.他的作品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非常直切,使用的材料非常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这些使得他的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
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还是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把它发展为长篇巨制。《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屈原的作品还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的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
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