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愿有安宁

远方愿有安宁

楚璧杂文2025-05-04 00:10:38
两个人在一起能有多坎坷?也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相爱并不算什么很难的事。但有一群人,相爱却是他们的奢望。他们不是主流,他们也不在少数。他们就是那些折翼的天使,寻找有着同样遭遇的另一半——同志。在当今世界
两个人在一起能有多坎坷?
也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相爱并不算什么很难的事。但有一群人,相爱却是他们的奢望。
他们不是主流,他们也不在少数。
他们就是那些折翼的天使,寻找有着同样遭遇的另一半——同志。
在当今世界,这个群体已经越来越壮大,同时也衍生了许多和他们有关的文化,同志电影就是其中之一。而《带你去远方》,就是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一部。
《带我去远方》描述了一个色盲的女孩所看到的世界。她看不到世界原有的色彩,这令她遭受了许多嘲笑。她的爸爸给他买了许多有色的眼镜,想让她从不同的颜色中看到这彩色的世界。小女孩有一个堂哥,和她从小一起玩到大。堂哥告诉她,在远方有一座小岛,上面的人全部都是色盲,于是女孩对那座岛充满了向往,这也是电影题目的意义之一。
可是有一天,堂哥在她面前出柜了。面对如此不同寻常的事,她在短暂的诧异之后选择了平静对待。或许是她独特的眼睛拥有着独特的视角,她并没有对堂哥产生什么异样的看法,而是一如既往地陪伴着他,支持着他。堂哥也开始了一段甜蜜的恋爱。
当我看到这里,以为又是一部完满幸福的电影,毕竟,这群弱势的人们需要从中得到精神寄托。然而,在美好中却埋下了伏笔,似乎也暗示着这种“异类”的爱是没有结果的。电影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来由,只是由堂哥的恋人结束两人间的爱情。而分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堂哥太过“一厢情愿”!
这是什么理由?我看不懂。我越发地鄙视起堂哥的恋人,如果他是不想继续在一起了,那请找一个更好的理由,而不是什么“一厢情愿”这种好笑的借口。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世俗的压力下,同志想要持续一段爱情确实很难。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影片中的女孩一样,平淡地看待呢?
没错,她有着有色的眼镜,可她却平淡地看待堂哥的同性之恋;我们有着正常的眼睛,却有色地看待这样一个群体。是什么,束缚了人的天性——爱?性向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事,在我们知道自己喜欢异性的同时,他们可能在为自己居然喜欢着同性而苦恼。但不管异性恋还是同性恋,这都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状态。我们为什么不能博爱一点,让他们享受原本就属于他们的正常生活呢?
除了喜欢的对象不同,他们还有什么与我们不同呢?他们中有多少翘楚在社会中鹤立鸡群:张国荣,蔡康永,白先勇,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更不用说古希腊推崇同性之爱的柏拉图。当时,他对同性恋的解释是:
“凡是由阴阳人截开的男人就成为女人的追求者——男情人;截开的女人也就成为男人的追求者——女情人。凡是由原始女人截开的女人对于男人就没有多大的兴趣,只眷恋和自己同性的女人,于是就有了女子同性恋者;凡是由原始男人截开的男人在少年时代都还是原始男人的一个截面,爱和男人做朋友,睡在一起,这就是“娈童”者。他们在少年男子中大半是最优秀的,因为具有最强烈的男性。有人骂他们为无耻之徒,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行为并非由于无耻,而是由于强健勇敢,富于男性,急于追求同声同气的人。最好的证明是就是这批少年到了成年之后,就会在政治上显示出是男子汉大丈夫。一旦到了壮年,他们所爱的也就是少年男子,对于娶妻生养子女没有自然的愿望,只是随着习俗去做。他们自己倒宁愿不结婚,常和爱人相守。总之,这种人的本性就是只爱同性男子,原因是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其中隐含的观点是:其一,同性恋现象起源于最高的神宙斯的安排,因此不能去责备同性恋者本人;其二,同性恋出自人类本性,才去追求他们原来的一半;其三,同性恋者追求同性的行为,是一种真实的感情,这不是什么不道德的事;其四,男同性恋者具有强烈的男性,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这四点反映了柏拉图和当时古希腊的性别观念,柏拉图认为男同性恋者比一般异性恋者优越,这与现代人的性别观念大相径庭。
所以柏拉图认为,这一切就在于人类本来的性格:我们本来是完整的,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的爱情。
而原本都属于正常的人,在现代社会却变成了所谓的“心理疾病”。如今的同志,他们因为得不到,得不到爱,得不到尊重,所以他们开始堕落:淫乱、萎靡、腐化,这是我们对他们的印象。但我们没有想到,正是社会对他们爱的压抑,才造成了他们去寻求性的解放。
真爱难得,在舆论下维持真爱更难得。
他们迷惘、痛苦,正如堂哥分手后的呢喃:“连你我都不能相信,我还能相信谁……我的未来在哪里……”然后,以成为了植物人而悲剧告终……
或许,只有远方,那开明平等的远方,那虚无飘渺的远方,才能接纳他们这群“异类”吧。
我们真的应该放下偏见,好好了解他们的世界——
同一片天空下,为什么,没有相同的爱?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