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生存吴三桂

夹缝生存吴三桂

杀人放火杂文2025-11-03 11:42:35
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李自成遣使三桂,给予其四个月军粮及白银四万两,并声明“俟立功日升赏”。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吴军确实是雪中送炭。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先后接到两种文书。一封是送来的书信,是吴三桂父亲
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李自成遣使三桂,给予其四个月军粮及白银四万两,并声明“俟立功日升赏”。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吴军确实是雪中送炭。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先后接到两种文书。一封是送来的书信,是吴三桂父亲亲手所写的劝降书,另一封是有人送给吴三桂密信,告诉吴三桂他的父亲被李自成部将刘宗敏勒索并拷打,此外,吴三桂爱妾陈园园亦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闻讯大怒斩一名来使,将另一名割去双耳,令其传言李自成:“李贼自送头来。”同时,起兵回师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
吴三桂从态度模棱两可转变为公开对抗,这在大顺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一派意见是立即予以征讨,同时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基于策略的考虑,认为暂不宜大举征伐。因为“新得京师,人心震迭”。持后一种意见的原因有二。一是已沉醉在胜利的欢乐中。拷掠故明脏官、坐拥声色美姬实在是不亦乐乎。不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战。但李自成力排众议,下令亲征。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
后来吴三桂就投降了满清,也招来了万世骂名,但是我们看一看吴三桂其实是真正的夹缝中生存,在满清政权与明朝政权,大顺政权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而在袁崇焕死后,前车之鉴使得明朝重臣祖大寿、洪承畴先后降清,它们都是一开始宁死不屈而最后投降,洪承畴刚刚被俘的时候,也曾经一门心思尽节殉国,在满人的监狱里蓬头赤脚,日夜大骂,只求速死。可是皇太极一点也不生气,供给洪承畴精衣美食,细心照顾,不断派人去劝降。过了一段时间,他亲自到监狱中去看望,看到洪衣服单薄,便解下自己的貂裘大氅给他披上,并且问道:“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于是叩头请降。
吴三桂降清是在明朝灭亡之后,当然我们姑且算南明小朝廷的话,吴三桂就算背叛了必然灭亡的明朝,可是我认为吴三桂背叛算不得汉奸,但就这一次投降来看也不应该招来这么多骂名,为什么?当一个王朝已经腐败不堪时,就必须进行改革,而当改革难以继续进行时,在封建社会就只能改朝换代,只要在中国,由哪个民族来担任最高统治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明朝末年,土地集中到了空前的程度。极其沉重的赋役,加派的“辽饷”、丁银、剿饷、练饷使得很多贫苦农民沦为了地主的佃农、雇工和奴婢,或成为流民、饥民,阶级矛盾被空前激化。可以说,此时的明王朝已丧失了整合人心的功能,内部力量的相互消耗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吴三桂其实不必继续忠于明朝,有人说那投降不是有失气节吗?我认为中国人投降了另一个民族的中国人,也算不得什么气节丢失,又不是说把日本人引来,我们看解放战争那傅作义将军、还有被蒋介石骂为“丧权辱国”的张治中先生,不都是背叛了腐朽的国民党而投靠了共产党吗?我们难道要把他们也说成是没气节吗?当然吴三桂投降当然脱离不了公报私仇的原因,但是李自成对于吴三桂来说是国仇家恨,在这个夹缝中吴三桂要想走出来就只能投降清朝。
其实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我认为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一个人做出的选择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时,我们应该把这个人的行为重新定义。我们可以用史可法等人的忠心来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也应该理解吴三桂的行为,吴三桂的这一次投降着实是在夹缝之中的无奈之举。
后记:我再一次强调,我之所以能够体谅吴三桂这一次的背叛,前提是一个中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