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西游记》孙悟空的妖性形成与脱却
《西游记》是明代中叶问世的一部神魔小说,它写的是唐僧等师徒四众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西游记》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成为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在于在思想上它“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明
《西游记》是明代中叶问世的一部神魔小说,它写的是唐僧等师徒四众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西游记》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成为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在于在思想上它“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明代社会的黑暗,有很明显的现实批判意义”还在于《西游记》在艺术方面塑造了一批最值得称道的孙悟空等艺术形象。从而更加丰富了故典小说的艺术长廊。有人分析说“孙悟空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他集人性、神性和猴性于一身。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神通广大的神魔,从猴性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个活泼可爱的猴子。作为一个英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浑身是胆;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不向困难低头;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好打报不平。作为一个神魔,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有翻江倒海的本领。作为一个猴子,孙悟空不但生就一副猴相,而且猴性十足――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还有一条尾巴和两块红屁股;活泼好动,坐不安生,还爱吃桃子。吴承恩很好地将孙悟空身上的人性,神性和猴性融为一体,从三者结合的高度,成功地塑造出美猴王的形象”。确实如此,三者的有机结合造就了他复杂的性格特征。从而作者便开始集中全力来描写这位神通广大的猴王,使他在书中飞跃着他的威力、智慧和光辉。谱写出一部“造反有理”的个人英雄史。这在建国以来关于《西游记》的一些文艺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样来理解《西游记》这部小说,笔者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其实这部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孙悟空这一形象,还应该有着更加深刻丰富的含义,当然,孙悟空是这部小说的一号主人公,它的形象至关重要。在它身上,有人性的刻画,但这是历经磨难逐步形成的;其早期,则更多的是兽性和妖性。那么,悟空的兽性和妖性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脱却的,《西游记》中有着充分的展现。以下笔者就这一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妖性出现之前
孙悟空这一形象本身就很复杂。它是一块仙石所产的石卵而化作的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这说明它本身就是一个动物,与其他兽类无异。书中在这里特别提到“禽有禽言,兽有兽语”来形容它与众猴的谈话,更证实了这一点。当然。此时它还是一个出身奇异的动物,在花果山中占山为王,与众猴同处,这时还没有显露出它的妖性。但书中提到“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能活“三五百载”而不死,证明它又不是普通的猴子,有着妖性产生的先天条件,遇到一定时机就会转化为妖魔。
孙悟空在花果山这三五百载,《西游记》中并未详写,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段时期内它与其他兽类无异,过着同样的生活。本来,求生是任何动物的本能,所以,书中接下来写孙悟空“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坠下泪来……。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其忧虑可见一斑,但孙悟空并不像其他动物那样逆来顺受,坐等死亡,而是积极地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得知佛、仙与神圣三者能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猴王闻之,满心欢喜,道:‘我明日就辞汝等下山,云游海角,远渺天涯,务必访此三者,学一个不老之生,常躲过阎君之难。’”“这句话,顿教跳出轮回网,致使齐天大圣成。”次日,悟空便辞别众猴漂洋过海,寻访三者。此行意义非同小可,惟此,造就了悟空的妖性;惟此,才有了后来的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一系列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情节。
二、妖性的产生
悟空历经艰险,终于如愿以偿地拜在了神仙须菩提祖师门下学艺。初始,祖师问悟空姓什么,悟空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这当然是悟空误会了师祖的意思,但也可以看到它此时的确无性,更遑论妖性了。悟空的妖性究竟出现于何时呢?应该是在它在学艺的过程中。师祖擅长的本领很多,“‘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傍门,傍门皆成正果”,这些高深的本领悟空都未学,只学了所谓的“长生妙道”和七十二变以及斤斗云等。这些皆非正果,只不过是一些雕虫小技,悟空由此误入歧途,雕虫小技筑就其妖性。应该说,师祖对此是负有责任的也可以说,这个妖性的悟空是师祖刻意造就的。日后悟空的妖行均在师祖的预料之中。下例可以为证:一日,师兄弟们闲聊时让悟空演练所学的绝技,“悟空闻说,抖擞精神,卖弄手段……恰巧被师祖看到,执意要悟空离去,并说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由此可见,孙悟空的妖性是在其向须菩提师祖学艺之中产生的。
三、妖性的发展及其高潮
孙悟空的妖性产生于其学艺过程中。悟空被逐后的遭遇及其所作所为展现了其妖性的本质特征,这是其妖性的发展阶段。学艺回来以后悟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其他妖怪手中重新夺回花果山,继续占山为王。此时的猴王今非昔比,再没有了往日的纯真,反而增添了无限的本领。凭借这些本领,去龙宫强索金箍棒,去地府勾销生死簿,且都如愿以偿,这使得其妖性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和固化,并最终导致了大闹天宫以及以后一系列事件,这一时期可以看做是其妖性发展及其高潮的时期。
对于大闹天宫。以往的电视剧,动画片以及戏曲舞台上的这一幕都是表现得波澜壮阔,光彩照人,极力突出孙悟空的造反英雄形象,然其所蕴含的另一层面,即其妖性所达到的登峰造极的程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其予以揭示。
原文中第十四回,猎户刘伯钦曾对唐僧说道:“先年间闻得老人家说,王莽篡汉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王莽篡汉历来被后人唾弃,把他与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相提并论,可见在作者眼中,这二者的性质是雷同的。
孙悟空上天宫及其大闹天宫的原因究竟如何?
孙悟空第一次上天乃是太白金星下界相请。只因悟空妖性发作,在下界连连闯祸,闹得鸡犬不宁,众神告到上天。玉帝欲行招安术,息事宁人,遂派太白金星奉旨前行。金星来到花果山,招见悟空并曰:“奉玉帝招安圣旨下界,请你上天,拜受仙箓”,闻此,悟空欢喜,上天做神仙何乐而不为,遂与金星前往。然其上天后,行于南天门外受阻,悟空不悦,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