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百家讲坛”

杂说“百家讲坛”

逐趁杂文2025-09-02 08:30:56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一档品牌节目,其名气之大,不亚于近年来风靡大江南北诸如超女快男之类的大众选秀,而更以其文化特质,赢得了数以亿计的铁杆粉丝。然而,盛名之下,必有所累——略观当下许多纸质抑或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一档品牌节目,其名气之大,不亚于近年来风靡大江南北诸如超女快男之类的大众选秀,而更以其文化特质,赢得了数以亿计的铁杆粉丝。然而,盛名之下,必有所累——略观当下许多纸质抑或网络媒体,对“百家讲坛”颇有些腹诽的人们,数目却也不少。不妨摘取其中最为著名的观点,即:这个节目不该“将一种原本相当私人化的阅读感受给概念化和普通化”,持这一观点的观众的极其担忧“百家讲坛”模式的流行,会导致对原本属于个体的阅读感受的反动,生怕那些主讲人的越俎代庖会让爱好传统文化的全国人民从此心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要赞美这种基于精英立场的忧患意识,但静下心来想想,或许我们高看了“百家讲坛”?
其实,我以为“百家讲坛”原本就是一个文化普及类的栏目,这也是大多电视类文化节目的定性。他们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以一种容易让人接受的甚至是娱乐的方式抛撒一些“概念化和普通化”的东西。这样就难免有一部分知识结构与文化阅历与之相左的人们,会心生芥蒂——就这破节目每天唧唧歪歪乐此不疲兜售的那些个货色也太小儿科了吧?可是没办法,人家节目要面对的不是数量不多的鸿儒或者大师,而是处于文化或者思想启蒙阶段的普罗大众,比如我们这些好不容易识得几个汉字、平素以上榕树躺读或者红袖添香为精神饕餮的小小文化爱好者。正如即使你是一个肯德基的铁杆爱好者,却不能跑到菜市场批评屠夫为什么出售猪肉,那是要挨白眼的,甚至是老拳。因为他就是卖猪肉的,而且每天有许多大婶大妈们要到他的摊位前去买猪肉。或许,倘要杜绝猪肉的继续存在,一是,杀了天下的猪,二是,苦口婆心地找到那些大婶大妈苦口婆心地声讨猪肉是多么的油腻多么的没档次,从而改变她们的食谱。但是,前者不可能,后者,就有些搞笑了——你以为他们买了猪肉回家就直接生吃啊,他们怎能不知生吃可是有着十二分拉肚子的危险?于是,自然要仔细地拔去猪肉表层的毛,再用开水烫,末了,还要油里煎。我想,人们在看诸如百家讲坛等电视文化节目时自然也有各自相宜的健康消化的方式。这时不难发现,或许我们还低估了观众。而这一切都源自过于精英化的立场。其实,俯视,与仰视一样,都会因为角度问题而产生视觉误差。
或许,我们还可以来看看百家讲坛这个猪肉摊子那些负责吆喝的主儿们到底如何。
名头最响的算是厦门大学的教授易中天,以品三国著称于讲坛,窃以为他评汉代人物要厚重得多。于此公,可以明显感受到切入历史文本时剑走边锋的快感,这对于我们如何学会更好地阅读,启迪大了去。另外,刚生了小孩的年轻观众还可以欣慰地从易先生气势磅礴的名字中学到些给孩子取名的技巧。
相对长得最水嫩的自然是北师大的于丹副教授,她评《论语》很是被某些专家抓住一些所谓硬伤,且不去管这些,我们不妨细心地观赏,便不免感叹这女子竟能随时随地以一种惊心动魄的表述方式来阐述其实极其稀松平常的见解,这对不得不做学问的观众朋友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此法在学术界一普及,我们在阅读学术期刊时会减少大量痛苦。
北京社科院的阎崇年先生,神定气闲,不紧不慢,一副老八旗子弟的模样,讲起清史来,果然如数家珍,极其生动,而不失严谨,显示出极其深厚的功底,他以自身作为个案告诉观众,阅读须如治学一般滴水不漏。
其他诸如相貌奇丑而口才奇佳的中学教师纪连海,主讲女丈夫李清照的娘娘腔康震,鉴赏阴森《聊斋》却一脸祥和的马瑞芳,等等,均给予观众颠覆性的阅读快感(我以为,看百家讲坛也是一种阅读,听觉与视觉并行的相对较为轻松的阅读),此端不一一赘述。
如今,当我们已无法否认百家讲坛那几近牛逼的收视率的时候,就不必去担忧这种文化传播形式是否有流淌于流行文化边缘的危险,更无需去害怕它是否有误导人们阅读体验的可能。当人们的文化觉悟与阅读水平高到瞧不上这类节目的时候,难免会自然羸弱,然后消亡。至于那些个主讲人因此而享受明星般的待遇,又是出书又是晋级,沾尽了世俗社会所能给予的好处,似乎实在有些玷污了文化这词儿的清白,那却是另外的话题了。其实我们可以不管这些,只乐滋滋的想,我们也从中得到好处了,便是。
有时,貌似媚俗的东西,或许里面藏着许多雅而不酸的货色呢——只须我们跳下脚底垫着的小板凳,稍微蹲下些身子来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