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腐败

习惯性腐败

楛砮杂文2025-07-25 15:42:50
某局的A局长因贪污受贿被判刑,县委任命某镇的B书记接替了他的位子。B局长30岁刚过,当乡镇党委书记却有了四五年时间,经验丰富,年轻有为,县里领导都很看好他。上任前,县委书记亲自跟他谈话,特别强调要他吸
某局的A局长因贪污受贿被判刑,县委任命某镇的B书记接替了他的位子。B局长30岁刚过,当乡镇党委书记却有了四五年时间,经验丰富,年轻有为,县里领导都很看好他。上任前,县委书记亲自跟他谈话,特别强调要他吸取前任局长的深刻教训,首先当一个廉洁奉公的局长。
B局长没辜负书记的期望,上任后不仅事事处处亲历亲为,而且严格做到不吃请、不受礼、不谋私。母亲七十岁大寿,机关里百来号人一溜烟赶往他老家祝寿,硬是被他在村口堵了回来。父亲去世,前往吊唁者络绎不绝。丧事办完后,他将所有礼金分文不少全给退了回去。B局长被县里市里树为了“廉政模范”,可机关里的人却开始冷落他,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许多工作都开展得不顺利。B局长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有好心人告诉他,他太缺乏人情味了,并说,这是一个人性化的社会,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把自己融入大众之中,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把老祖宗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都丢了。B局长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以后,机关里哪家有什么红白喜事他都亲自去参加,有人请吃请跳他也欣然应允,逢年过节大伙去他家里“拜访”他都欣然接受……他与上上下下的关系很快就“亲密无间”起来,而他在单位里的权威也与日俱增,几乎达到了“一言九鼎”的程度。第三年春上,B局长提拔了一批干部,这批干部为感谢他的“知遇之恩”,都向他表示了自己的“诚意”,B局长没有推辞。不久,B局长又为一批干部子女安排了工作,这批被解决了子女就业问题的干部对B局长“千恩万谢”,B局长一一予以笑纳……B局长在他上任两年零十个月后的某一天上午,被几名检察官在他刚刚装修好的办公室里“请”去了县反贪局。
B局长下台后,县委经过慎重考虑,将县纪委廉政室即将退线的C主任派去当了局长。C局长以作风严谨、处事谨慎著称,大家都很敬畏他。C局长新官上任“三板斧”,斧斧都砍在“腐败问题”上。他给那些被安排在下属单位做临时工的三姑四姨来了个“一刀切”,在机关里引起了“很大震动”;他在全局建起了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还把分给副手们每人每年三万元的接待费用也给“一刀切”了,引起了大家的“强烈不满”。大家都象防贼一样地防着他,躲瘟疫似的躲着他。局里召开局务会,不是人到不齐,就是一个个缄口不开,每次会议都是草草收场。县爱卫办组织县直单位干部上街打扫卫生。在他们单位所分的路段上,只见C局长一个人挥汗如雨地忙碌着,而他的属下却远远地站在一边,都用一种冷冷的目光看着他。他交由副手们分管的几个重点工程项目,每次听取汇报时,都说落实好了,可到上面来检查,什么影子也没有,害得他挨了县里领导几次骂。C局长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县委书记觉得他这里的问题严重了,就委托组织部长跟他谈话。谈话的要点有三个:一、发展是硬道理;二、要讲团结、讲和谐;三、少数要服从多数。C局长开始怀疑自己了。不久,被他几板斧砍掉的几项内部规定因“条件不成熟、考虑欠周全”而又恢复如初。他开始“顺应民意”,只要是大家认为可行的事情他一概同意,只要是大家认为合理的开支他一律照办。一个“同甘共苦、和衷共济”的大好局面很快在局里形成,并在全县上下传为佳话。可是有一天,也就是在C局长上任一年零十个月后的某一天上午,他突然被市里来的几名检察官从家里悄悄带走了。几天后,“里面”传出消息:C局长涉嫌贪污、挪用和私分国家重点项目资金,而且数额巨大。
C局长出事后,局里又调来了一个D局长。D局长行伍出身,是在正团级这个职位上转业回来的,现在将他安排在一个正科级的位置上,他心里已是十分不爽。据说D局长很有“军人风度”,也很能“入乡随俗”,跟大家相处得很“融洽”。他的酒量大得惊人,一次喝个两三斤仍“面不改色心不跳”。于是,局里上上下下的人都想方设法地请他喝酒,而且是“不醉不罢休”……可是很不幸,D局长在他上任刚满十个月的那天晚上突然瘫倒在酒局上,被紧急送往医院,诊断结论为脑溢血。后来,D局长的命保住了,人却瘫痪了。
D局长病倒后,局长的位子一度空缺,坊间传言说得最神秘的理由是:不吉利,老出事。而据知情人说,这个局已经严重负债,干部职工的工资也发不出了,大家都不愿意来捡这个“烂摊子”。但还是有愿意来“为前任局长擦屁股”的人。现在这个新来的E局长来自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偏远山乡,他在那个乡长位置上一屁股坐了二十多年没挪窝,这个“肥缺”对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了。然而,E局长到底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呆多久呢?大家都在为他捏着一把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