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走出世俗

写作是一种走出世俗

光生杂文2025-10-09 18:21:51
如鲁迅所说,长篇小说是时代精神居住的大宫阙。他指的这类长篇小说,主要是以反映作者所处的当代生活这内容的小说。作者有写作的自由,但也应具有必要的时代责任感,要做时代的代言人,要对普通大众,对当下火火热的

如鲁迅所说,长篇小说是时代精神居住的大宫阙。他指的这类长篇小说,主要是以反映作者所处的当代生活这内容的小说。作者有写作的自由,但也应具有必要的时代责任感,要做时代的代言人,要对普通大众,对当下火火热的生活倾注必要的关注,不能对所处的时代主动沉默或被动失语。杨凌文学氛围浓郁,从事写作者众多,但是致力于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写作者,确实不多。王启儒的长篇小说《风雨前程》虽然是全景式反映一个县城的方方面面,但主要还是关注官场,涉及普通老百姓生活方面的内容很少。贺绪林虽然长篇小说创作收获颇丰,但其笔触关注点多聚集于历史土匪题材,他二人都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长篇小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李芹的这部长篇小说《走过坎坷》,有补空白开先河的意义,在杨凌的长篇小说成果中显得具有特别的意义,也是可贵的尝试与探索。当然,这是对一个地方而言。
这部小说写了一个乡村女教师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我读此书时想起名著《简?爱》,二者都是讲一个女性的成长,事业,婚恋,都有一种身世之感,重个性,与命运抗争的一种不屈不挠的自强精神。也许文学作品都有某种共性的大的模式。当然,我想作者李芹事先并没有任何模式之类的东西,她只是沉浸在一种文学创作的冲动之中,一种倾诉欲的渲泄之中。读这部小说我的另一个深切感受是,小说对农村年轻人命运的关注,对农村青年的出路问题的关注。这也可以说是陕西作家长篇小说关注的一个传统命题,从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杨争光的《从两个蛋开始》,冯积歧的《村子》等,这些小说除了对社会关注之外,其中的一个主要命题就是农村青年出路问题的深切思考,对农村青年命运的关注。《走过坎坷》在主题上也无意中继承了陕西作家的这个传统。读这部小说,从八十年代过来的人都会引起一些人回忆,一些久违了的温馨的记忆:城乡差别,高考,年轮人的命运前途,改革开放之初人的思想观念的冲突等,这些内容都有一种鲜明的时代印记。这些宏大的主题都是从书中女主人公程序这个人物的成长经历中自然而艺术地表现出来,所以真实可信。这也说明作者对这一人物描写的成功,她身上具有时代的影子和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个性色彩明显,人生成长感很强的小说,同样也具有普遍的社会认识价值。对我们的过去回忆与反思。特别是在当前这个喧嚣浮躁快节奏多变的时代里和文学环境里,这样的作品太少,所以这部《走过坎坷》也更显得不同寻常,它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并不遥远的过去岁月,带回到一种宁静,让我们暂驻匆促的步履,回首人生来时路。

如果按更严格一点要求,这部作品还只能算是一部好作品的毛坯,虽隐约可见优秀作品的大致轮廓,但并未最后完成,还需精心打磨。特别是后半部分,人事匆促,变故频频,缺乏某种文学描写的从容与冷静,许多描写都显出一个初学写作者的常有状态,作者主要靠的是一种文学的冲动去完成这部大作品。这种冲动既是可贵的,也是不成熟的。也许作品的全部都在作者心中,是一种美好的创作冲动与心愿,只是作者暂时不具备足够的文学表达能力。我这样说也许太苛求于作者了,这毕竟是她的长篇处女作,她的起点已经相当高了。作者正式接触文学也才五六年,实为不易,我相信她以后会写出更成熟更好的作品来。

有必要提及一点,据说作者李芹的这本长篇小说出版后,引起了一些读者,特别是她的亲朋好友、同事,和认识她的一些人的对号入座。以为书中女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书中另一些人也是作者现实生活中身边实有其人,一些事确有其事,将小说中的人和事与现实生活在的人和事一一比对,引起一些是非纠葛,对作者的心理上和现实生活上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文学写作而引起一些文学范畴之外的是非话题,这在古今中外是不胜枚举的。这部写成长的小说,必然带有自传色彩,但决不能当作自传理解。早就有哲人作出论断:“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作品都是自传。”这个极端论断也有其道理。按简单的文学常识,即使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写的小说,其中的“我”都不能认为是作者自己,何况这部小说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对于读者,按现代文学理论,一部作品的最后完成必须有读者的参与,这说明了读者的地位,但是这也就对读者的各种素养、文化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譬如说要听懂经典交响乐,就必须具备懂音乐的耳朵。如果说无意中的误解和对号入座这个一般读者容易犯的通病都可以谅解,那么故意制造谣言搬弄是非恶意对作者人身攻击就成了文学之外另外的问题。但愿事情没有那么严重,毕竟我们都是知识分子,都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

我认为,这部小说《走过坎坷》作为作者的长篇处女作,对作者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这一次文学付出肯定对她非常有益,感受颇多,创作经验和教训都是可贵的,难得的,都是珍贵的人生体验,也是一次对文学的强化训练,一份进入文学殿堂的考卷与论文答辩。并非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人生机遇。文学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缘,我们的心灵要适时走出世俗,以文字的方式给心灵以充分的灵性和自由。文学是美好的,它期待着我们去开发我们的心灵世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