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于丹的文化盛宴

一场于丹的文化盛宴

工奇杂文2025-08-13 00:49:45
于丹教授,于2008年12月4日下午,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国交人工草地操场,为全体师生举行了一场演讲会。名字叫做“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木兰在此,先来一点官方的正式介绍。这是一场于丹式的文化盛宴,必然会
于丹教授,于2008年12月4日下午,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国交人工草地操场,为全体师生举行了一场演讲会。名字叫做“阅读经典,感悟成长”——木兰在此,先来一点官方的正式介绍。
这是一场于丹式的文化盛宴,必然会烙上于丹式的印记。
于丹的关键词——孔子,庄子,现实生活与经典阅读。甚至还有于丹式的演讲风情——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流畅而稍富激情的讲说,条理明晰层次分明的讲述,以及丰富而又恰到好处的引用。
一场于丹的文化盛宴——通俗而古雅,简约而丰满。
在暖融融的冬日午后,平整常青的人工草地上,排满了整齐的塑料小凳,以及右边起伏错落有致的缓坡,都是满满的学生。天高地阔,在这处凤凰山谷里,也有如斯境界。总之,这的确是一个听一场关于中国古代经典阅读,以及由此引申到人生成长种种感悟的演讲的好时光。就好像是酿酒一样,如果想酿出什么样的一坛子酒,就须得有相宜的温度和季节。好酒,通常都带上深深的岁月印痕,还发酵了时光的影子。
总之,这样的天时、地利,这样的景致、空气,都极适宜让我们重温古卷,思考成长。
于丹教授讲“儒”“释”“道”,连古通今,纵横中西,通过谈论这三者,意在引导我们思考和感悟自己的成长和人生。
重头戏当然是放在“儒”的讲述上面,“道”其次,“释”再次之。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于丹教授将这句原出《周易》的卦辞,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并以此来阐释“文化”二字。她说“关乎人文”即观察世间百态,“以化成天下”就是观察百态之后,凝聚起来的信念,再去流化天下。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文而化之”的过程。“文化”从名词转变成为“文而化之”的动词形态,于丹教授认为,我们都可以在受过教育以后,以动词的“文化”活着,做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每个人会用自己的信仰,去流化天下,人们在做事情的同时,也在完成着价值观的传递。
我总在想,知识分子文化人,要想看清自身,而且能够得出很精辟确凿的归纳和总结来,是很难的。好比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人有了知识就会去笑话动物的愚昧,人有了知识就狂傲于草木的无知,因为我们的确有了自信的资本,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掌握了科技,谁就好像获得了永动机一样,无论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人,所以傲,是为此也!但是知识分子依然能够认清自身,这就是他们的伟大之处。要离开一定距离,才能够看清自己,要脱离了狂傲的魔道,才能达到更高的所谓神仙的境界。谦和、省身,所谓“温故而知新”,并不仅仅是在学术上,在做人上,更是如此,更须如此!
于丹教授之所以能够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得出那么多让人恍悟的道理,作为文化人对自身的时时反观,此其一。其二在于,她对人生、对社会、甚至说对文化,有一种责任感,想认真活着的人才会去思考人生与社会,思考一个人、一个社会群体里的人,如何活着,如何更优秀地活着。其三,在于她的人生阅历和生命轨迹。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足够的知识储备,再怎么去苦思冥想,也不能够有所获。就好比我们不是蚌,即使能够有忍受沙子的痛苦,我们也一堆沙子,还是不可能造出一颗美丽的珍珠来。这也跟闭门造车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行万里路,只读万卷书,终究也只是纸上谈兵。孔夫子不也经历过如此阶段么,他老人家“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最终还是放弃了,得出了“无益,不如学也。”的结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本来就应该是一对双生儿,它是我们获取真知的不二法门。
匆匆两小时,瞬间即逝,于丹教授滔滔精彩的论说,字字珠玑,思想和语言的闪光不断,如同带我们坐了一回时光穿梭机,领略一路风光冉冉,目不暇接。
后来,她谈到“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告诉我们人生很多条路可走,方向比目标更重要,我们不要偏执一个点对点的距离,我们的目光应该允许自己的路线有十度或者是十五度的偏角。我们也不要太过于自我中心,老是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我们又怎么能够看懂世界呢?
她说了一个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道行很高,无事不晓的佛家大师。一日,他带着众弟子去集市。忽然听到一家布店外发生争吵。大弟子前去看个究竟,发现一名外乡人与店家在争持,外乡人说“三乘以八等于二十三”。店家凭着自己多年的卖布经验,也很确定“三乘以八等于二十四”。大弟子听到之后,也很坚持“三乘以八等于二十四”,并且想到让外乡人去找大师裁决。外乡人急了,说去就去,输了的话我把脑袋给你。大弟子说,那输了的话我把头上的新帽子给你。谁知道大师听完他们各执一词之后,居然判决外乡人的“三乘以八等于二十三”是正确的,让大弟子把新帽子给了外乡人。外乡人戴着新帽子,很高兴而且信心满满地走了。事后大弟子去问师父为何撒谎。大师只问了他一句话:“你觉得帽子重要,还是脑袋重要?”
佛的大道,是在大利益前的权衡,而不是执着于个人的蝇头小利。真正的慈悲心,是懂得了在那个著名的禅宗故事里,大师所说的“帽子比脑袋重要,生命比面子重要,所以有时候三乘以八也可以等于二十三。”这是怎样深刻的道理,目前的我,的确是似懂非懂,不过我会谨记这个故事,或者就好象怀里种了一株古莲,十年二十年,许多年之后,它会在我心里开花。
于丹教授最后,以一个很精彩的哲学家的故事来结束这次的演讲。那名哲学家把地图撕得碎碎的,让缠着他玩耍的儿子拼粘起来,就给他奖励。谁知道出乎哲学家的意料,他儿子只二十分钟就拼贴完毕了。哲学家问只有几岁的儿子,怎么会知道山川河流、高山大洋的地理位置。儿子说:爸爸你忽略了一个细节,这个地图的背面就是一幅人像,我当然不知道复杂的地理位置,但是我知道怎么样把一个人鼻子眼睛拼好。
所以,当于丹教授总结这个故事,只那一句话,就足够绕梁三日了:当一个人是正确的时候,他的世界也是正确的!
她说这是关于这个哲学家撕地图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