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北京文学》,感谢“真情写作”
一本好的文学刊物不仅要拥有能代表当前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更重要的,能够拥有时效性和前瞻性的文学作品。《北京文学》就是这类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刊物。第一次接触《北京文学》,大概是大一,我很清楚的记得是寒
一本好的文学刊物不仅要拥有能代表当前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更重要的,能够拥有时效性和前瞻性的文学作品。《北京文学》就是这类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刊物。第一次接触《北京文学》,大概是大一,我很清楚的记得是寒冷的冬天,刚刚离开家乡来到异乡求学,心中时刻涌现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景。偶然间,去学校图书馆发现了《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真情写作”栏目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里面关于真情的散文,其字里行间真情的流露,行云流水的感情诉说,读完后,让我在感情上,或动情,或泪流满面,或同情。或许这种感受就是文学的“缠绵性”。让本来喜欢文学的我好象一下子让我在异乡找到了文学的“知音”。
我个人认为,散文作为一种特殊的题材,没有诗歌那样意味深长的韵味和节奏,亦无杂文那样一针见血大快人心的语言,更没有小说那样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结构,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身的真实性和直白于社会,不做作的文字语言,要把人的真性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好的散文作品应该仿佛一座桥梁能够连接读者与作者心灵上的独白,达到思想上的共享。目前,国内许多文学刊物上的散文或许是为了刊物的发行量,大多散文语言华丽,或者刻意强调文字的立意,简言之,现在的散文不是要求浮华的辞藻,就是要“模糊”的味道,于是才有了许多散文看起来很美丽,但仔细品读起来要么是无病呻吟,要么就是干燥的语言感觉,文学的“缠绵性”辗转消失,丝毫让读者无法与作者共同融入文字结构里。与此同时,《北京文学》好象在此点上与其他刊物南辕北辙,“真情写作”专栏里的散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虚拟的立意,而是拥有着大量的感情“水分”,让文字不再干燥,如果读者愿意挤,水分总是有的。刊物里发表的性情散文,内容更是关注了许许多多平民老百姓平常生活的酸甜苦辣,也让老百姓的生活不是通过小说的手段而是通过散文的电影式缩影到文学的舞台上。
去年,中国散文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首届真情人生全国纪实散文大赛”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凡响,足以说明,现在的读者关注的不是过去的明星、影星以及公众人物,而是平常老百姓的感情和生活感受,这也让文学回归到初衷,以人为本,展示人性的美丽。今年初,传统的文学刊物《中华散文》也改版成《中华散文·我的故事》,陆续发表一系列的真情类散文。然而,在此前,《北京文学》却默默无闻的捍卫着文学这快纯洁性的招牌,早早地就以“真情写作”专栏发表这些具有人性美丽的散文,能够让读者在心灵回荡的作品。这些足以见得《北京文学》对文学的学术把握性和前瞻性。
于是,我们应该感谢《北京文学》有这样一个平台能让读者和作者在心灵上沟通,千里传音的无线电波。里面性情散文太多的泪水和最真挚的感情,弥补了当前散文写作中的不足和空白,更是让散文的纯洁性不被商业化,效益化所污染。所以,我们要感谢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北京文学》。
当然,美中不足的是,真情类散文很少关注城市农民工生存,下岗职工再就业,心灵抑郁的中学生,乃至大学生求学就业等社会现象。如果有了这些,散文的魅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红尘滚滚,情路漫漫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