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丽梦几十秋,艰难玉成济苍生

恪守丽梦几十秋,艰难玉成济苍生

杠夫散文2025-10-09 07:05:52
——记汶上县政协委员、全县“第二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闫恪玉“闫恪玉,白石乡小楼村人,从事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创办汶上县风湿病研究所,荣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国家科技成果奖。”不久前,汶上县对获得全县
——记汶上县政协委员、全县“第二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闫恪玉

“闫恪玉,白石乡小楼村人,从事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创办汶上县风湿病研究所,荣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国家科技成果奖。”不久前,汶上县对获得全县“第二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称号的十几位同志进行了表彰,其中就有闫恪玉的名字,而上述内容即是县政府表彰决定中对闫的简介。文虽简短,语虽廖廖,却字字千钧,力透纸背,内涵丰富,既是对闫恪玉几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孜孜矻矻,饱蘸血汗,挥洒激情,刻苦钻研风湿病痼疾,赢得花茂果丰,取得较大社会效益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他恪守梦想,执着追求,不懈进取,奉献大众的最高奖赏!

做梦:梦里花开知多少

一位名人曾这样说过:一个人一生的追求,一世的最爱,多是缘于他年少时一个美丽的梦。闫恪玉年少时的那个梦想又是什么呢?

沿着岁月之河,回游五十年的路程,五十年前,闫恪玉尚不满十岁。他所在的白石乡,山多地少,山穷地薄,长年干旱少雨,缺水严重,加之居处偏僻,交通不便,故当时的父老乡亲多笼罩在贫穷的阴影里,过着食难饱腹、衣难暖身的生活。然更为可怕的是,不少村民常年罹患风湿或类风湿疾病,其中多数因无钱医治而只能“听天由命”,任由病魔恣意摧残,蚕食健康,终日挣扎在痛苦的深渊里。尤其在闫恪玉幼小的心灵里刻下深深烙印的是,最痛他爱他,把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勤劳善良的母亲,也患上了风湿性骶椎炎、坐骨神经痛,且久治不愈,痛苦万分。乡村父老尤其是母亲的病痛也痛在了年少懂事、聪明灵俐的小恪玉心上。当时他刚跨入小学大门不久,虽大字识不了几个,但却常常神使鬼差般地跑到本村一个老村医家中,偷偷翻看几本发黄破旧的医书。一次,翻着翻着,他竟沉沉入睡,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梦中,他考进了一个院子大大、学生多多的学校,学校里有很多知识渊博的老师和堆积如山的医书。每天,他都如饥似渴地聆听老师的教诲,都躲在书山里刻苦攻读,吸收着医学知识的琼浆玉液。于是,有一天,他终于学到了真本领,终于掌握了治疗风湿等疾病的“千钧棒”;于是,他便像孙大圣一般,挥起“千钧棒”,击向附在父老乡亲身上的病魔。梦醒后,他笑了,笑得十分自信。至此后,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便植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把握生命里的每分钟,全力以赴心中梦,定把风湿恶魔除!

求梦:子规啼血唤东风

传说古时天上有十个太阳,大地一片焦土,寸草不生。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射杀九个太阳,拯救了万物,功劳盖世。又有古诗云: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攻克风湿顽疾,为了父老乡亲及母亲的微笑,闫恪玉像后裔追日一般,如子规啼血唤东风,历尽了艰辛,踏尽了坎坷,尝尽了苦涩。个中故事不多,宛如一段歌,一段不寻常的歌——

早在上小学及初中时,闫恪玉就初步跟村里的老中医学了一些医学知识,经常如醉如痴、似懂非懂地听老中医念医书中的一些内容,还时常与小伙伴一起到山中采集一些中草药;初中毕业后,小恪玉拜本乡一位较有名气的中医为师,且读了不少内容较为浅显的中医药书籍,初步掌握了中医药临床治疗尤其是风湿病诊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后,他在村里当了两年赤脚医生,为村里的群众及家人治疗一些常见疾病尤其是风湿病。有些人在别处久治不愈的常见病在服用了他开得几幅中药后,竟然销声匿迹了。因此那时他即在当地十里八乡有了一点名气,可谓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了。七十年代初,年近18岁的闫恪玉感到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父老乡亲求治的需求,为此他很想走出村子,走出大山,走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学习深造,提高自己,升华人生。再就是,当时旱灾连连,收成了了,村里很多人家中穷得一天到晚只喝两顿地瓜或地瓜干粥艰难度日,当然他家也不例外。为谋生之需,正如村里乡里其他许多人一样,他也不得不像饥鸟一样,张开翅膀,飞出大山,觅食果腹……

于是,七十年代初,生命之树的年轮刚欲碾过少年时代的闫恪玉在父母依依不舍的泪光中,在乡亲们一遍又一遍的叮咛声中,背着沉重的装满了各种衣物更装满自己灿烂梦想的行李踏上了驶往东北大地的列车……

在冰天雪地、寒气刺骨的吉林省,身单力薄、年纪尚小的闫恪玉在当地一位亲戚关心下,在磐石县人民医院找到了一份工作——干勤杂工。当勤杂工既是为糊口果腹,更是为了学习,为了学到更多更深的从医本领,为圆自己心中那个久违的丽梦。工资十分微薄,生活异常艰辛,当时一日三餐基本上全是与玉米饼为伴,他经常手拿一两个冰冷、坚硬的玉米饼大口大口地啃,一周很难吃上一点青菜,一月难尝一点肉食。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每天擦玻璃、扫地,清理卫生间,收发报刊、信件,忙得不可开交。渐渐地,时间长了,医院里的领导及医护人员都认识了这个勤快、机灵、朴实的“小山东”。领导在得知闫恪玉曾干过赤脚医生,且在本院干勤杂工期间常挤出时间苦读医书,常向本院医生请教一些较为高深的医学问题的情况后,大受感动,破例让他在医院进行较为系统、正规的进修学习,同时干一些后勤杂务。
那是1976年,在进修期间,闫恪玉注意到一名老中医为风湿病患者用一种叫什么“丹灸”的疗法,临床治疗,疗效显著,求诊病人很多。当时这类病人大多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备受病痛折磨。联想到本村尤其是家母也患风湿病,于是他便开始研究、寻找一种疗效好、愈后不复发的治疗方法。从他在磐石县医院学习进修两年,到进修完毕后在当地村当了赤脚医生及合作医疗站站长,再到1980年重返故乡汶上白石乡从医主治风湿病,再到1997年被聘为县防疫站风湿病门诊主治医生,到后来成立“汶上县风湿病研究所”、“汶上县风湿病特色治疗培训中心”,漫长的几十年间,闫恪玉无论冬夏,无论寒暑,穿越苦难,走过酸辛,一直孜孜不倦地全力以赴地学习着研究着探索着实践着……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不知精读过多少本医学书刊,不知查阅过多少卷古籍医典,不知拜访过多少位老中医、民间郎中药工,更不知在临床中大胆试验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