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之四
七月七日,我们的任务是长城-十三陵一日游。早上五时多一点的时候就被人叫醒,没顾得吃早饭,就随一辆微型面包车启程了。在中途面包车还在一小旅店处停下来接上另外的四个人,车里坐得挤挤的,还有两个人被请坐在司
七月七日,我们的任务是长城-十三陵一日游。早上五时多一点的时候就被人叫醒,没顾得吃早饭,就随一辆微型面包车启程了。在中途面包车还在一小旅店处停下来接上另外的四个人,车里坐得挤挤的,还有两个人被请坐在司机事先为之准备的马扎上。车来到前门附近某地已是七点有余,已经等候在那里的大巴上几乎坐满了人,我们刚刚上车坐稳,车就启动了。
导游小姐先是代表车组欢迎大家到北京来做客并乘坐他们公司的汽车,然后开始介绍一些市区内的景物。待驶出闹市区后,开始介绍当天的行动路线和乘车、旅游的注意事项。再后来就是追加费用,也就是一日游票中不包含的费用,有游长城的乘滑道钱,有参观明朝蜡像馆钱,每人共计110元。导游的口才太好了,记忆力也太好了,讲起北京的掌故、长城的历史、北京的特产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满车的游客没有一个不专注听讲的,她的关于“一个灵物”和“一个宝物”的悬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她的连贯和不容置疑的语气,似乎还在我的耳际回响。
大巴车来到了八达岭长城的入口处,即将停车的时候,导游向游客宣布了三不准:不准直接上山,必须从左侧通道经过;不准不坐滑道,否则不安全问题和迟到的后果自负;不准超时返回,否则自己打车前往十三陵。后一个不准,应当说是情有可原,任凭你是谁也必须要有时间观念和集体观念。但前两个不准就好象是多少有些说不通了,显得少了点人情味,多了点商业味和差强人意。大家从两边尽是摊位依山而建的入山通道走过,必须登上陡陡的室内台阶,兜了一个大圈子出来后,竟然发现只走过了短短的三、四十米的直线距离,外面的大道既平且直,而这时的一些老年游客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了。面对大家的抱怨,导游也是一脸无奈:我们也没办法,这是规定呀!至于上下山要坐滑道,大家这时已经不说什么了,因为在车上时已经把费用交上了,一是因为导游说这是景区的规定,是从某年发生安全事故后的新举措,既可节省体力,又能保证游人安全;二是导游给游客登长城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你不坐滑道步行上去是很难在规定时间内返回的。不知道是真的规定游人必须乘坐滑道与否,但与我们同行的那位男士说他亲眼看见有人是直接步行登山的。
坐滑道,我还是第一次,并不是乘坐之前被我理解成的索道。这种东西一人一位,前后座位很近,轨道坡度不太,速度也不是很快,还有安全支架和安全带做保护,尽可以在其上悠哉游哉地欣赏美景,绝没有乘索道的那种胆战心惊。到达滑道出口后,余下的需要步行的长城段就不很长了,似乎目的地就在眼前,都会给不论什么样体力的游客以信心。我倒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好,既让游客能顺利登顶,体验到刺激感受到自豪,也能使游客保持必要的体力参观十三陵景区。一行五人分成两队向前登去,我们一家三口走在了前面。我的体力和耐力当然要更好一些,边登边拍照,还要提醒妻子和女儿注意安全,还要不时为她们拍照,一会从上向下拍,一会从下往上照。天气炎热,尽管体力没问题,但没走上多远,汗水还是将半袖衫浸透,衣服紧贴后背,偶尔一丝凉风吹过,倒是凉快无比。怕晒的女士们,打着遮阳伞,低着头看着脚下,艰难的行进着。她们一会把扶着墙垛走路的老人阻得无法前行,一会伞边扎着了别的行人,特别是在烽火台的门洞处,一把撑开的大伞横在那里,别人就不用再出入了。真正是“一夫挡关,万夫莫开”。在登到近一半路时,有一群个头差不多的小伙子,身着白色立领服装,显得非常干净整齐,通过手里的长竹杆托起一条长长的红色巨龙。前边指挥的人,用身体和语言挡住行人,许多人迎在前面举起相机准备拍下这自然之龙和人文之龙同舞的壮丽场景。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最终舞起来。“不到长城非好汉”,终于登到了最高处,再往前不能再走了,一座高高的烽火台挡住了前行的去路,那里嘈杂极了,有出售长城纪念品和拍摄登顶纪念照的吆喝声,有游客登顶的兴奋喊叫声。商家也真是会想法子吸引游客,给游客拍一张照片,把照片贴在一张纪念证书上,加上朔封,证书上印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字样,这样的一张“好汉证”居然可以买到15或20元不等。其实这样的生意在长城脚下也是有的。我们到达这里,为了证明我们也是好汉,三口人分别在最高的烽火台下拍了一张,以做纪念。接下来就是往回走的时候。人们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下山总是要比上山容易得多。前一段是步行,时而慢走,时而小跑,后半段仍坐滑道至山脚下。本来是怕晚的,其实我们是下得比较快的,等我们三人吃完一份冷饮又休息一会后,其他游客才陆续回到大巴车。
绝大部分游客累得都随着车轮的转动打起了瞌睡,这时导游小姐则开始破解她的北京“最灵”之迷。原来她说得的最灵之物则是龙王的九太子貔貅,从貔貅的来历讲到貔貅的种类,从屁股大的身材讲到只吃不拉的习性,从为什么能为主人招财进宝讲到如何如何地灵验,从应摆在什么位置讲到冲着什么方位,从制作材料讲到成品价格,从摸它的什么位置会有什么效果讲到买不说买而要说“请”,并提示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一会在参观时摸一摸门前那个最大个的貔貅。从不太多的旅游经历中,我也能一下子听明白下一站要到的,是一处卖貔貅的地方。其实龙的家族可能也像人类家族一样,树大要分枝的,做为九太子的貔貅已经和龙王及其它龙子龙孙分了家,貔貅文化差不多可以被单列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了。据我所知,地不分东南,人不分西北,膜拜貔貅已经成为时尚,加工、制作、销售貔貅的地方比比皆是,而且自家总说自家的灵验。大概“摸”可能真会给人们带来好运,所以“摸”已成了旅游活动中的常项,走到哪儿“摸”到哪儿,摸龙、摸牛、摸貔貅,这是摸雕塑;摸松、摸柏、模栀子,这是摸树;还摸人,当然不是真人,而是塑像。想起今年的六月,在苏州的寒山寺,有一尊夜泊枫桥的张继像,导游事先说要摸摸张继的手,还说什么“一摸官运,二摸财运,三摸桃花运,但不要摸四下!”面对曾经写出千古名句被今人摸得金光闪亮的修长的手指,我也不自禁地摸了起来,正摸着的时候,一个排队在等“摸”的女士尖叫起来:“啊!你要四大皆空呀?”人们可能会摸出一种“摸”的文化,但如果真的要是那么灵验该有多好呀,四大皆空又有什么不好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原谅我,我不再是你灵魂永远的相依
下一篇:原创力量拔河比赛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