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使与魔鬼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里的佛指觉悟,性指不变的意念。一些佛教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一切众生都具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众生皆有佛性,是说众生本来就具有见识自我本性的最简单、最纯洁的觉察心,是指人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里的佛指觉悟,性指不变的意念。一些佛教经典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即一切众生都具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众生皆有佛性,是说众生本来就具有见识自我本性的最简单、最纯洁的觉察心,是指人们本来的心性,由于有这样的心,才说具有觉悟和反省的能力。比方说我们知道有的事使我们高兴,有的事让我们不高兴,这个区别高兴还是不高兴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觉察能力,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心,也就是人对事物分辨感知的能力,这种感知能力在佛教经典中也就是所说的佛性。有了这种感知能力,我们才能分辨出世间物事的美丑、善恶和正邪,才能去抑恶扬善,彰显人性的美好,促使世道的平和。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正义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这内心的正义和邪恶也就能使人显露出让别人认识的外在表象。一个人内心如果多一分正义,便会少一点邪恶,此人在别人眼里也就显得善良、仁慈。反之,如果内心多一分邪恶,便会少一点正义,此人在别人眼里也就显得恶毒、奸诈。人的正义和邪恶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本性,也并非绝对独立存在的东西,正义和邪恶往往结伴而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念。由于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促使,甚至是逼迫才使得有的人变得邪恶,有的人变得正义。然而即就是恶贯满盈的人,其内心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这种善良被他表现出来的邪恶掩盖了而已。那么貌似善良的人其内心也不见得全是善念,也会有很大一部分邪恶夹杂在他心底的善良之中,只是他内心的善恶之比,较之邪恶的人善良占了较大比例而已。
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有一种宗教生物,它代表圣洁、良善,是上帝的使者,是服役的灵,是受差遣服侍信奉上帝的信徒,这种生物便就是天使。而在很多宗教中还有一种东西,那就是恶魔,所谓恶魔便是人心所浮现的恶意,当人类遭遇到自然力量的威胁,自己或者他人表现出来的恶意时自然而然会去寻找其源头。而这些造成恶意的原因及表现出来的具象,被人们具体化的想象成了邪灵、恶神,甚至到最后形成了所谓的恶魔。人的内心世界其实也就是一个充满了邪恶和善良的太极图,是一种此消彼长、相互依存的善恶复合体,是天使和恶魔并存且无时无刻不在争斗的战场。
人的魔性来自于贪欲和嫉妒,而贪欲和嫉妒则来自于攀比和好胜。人都有自以为是的性格,总认为自己要比别人优异几许,且很多时候认为自己理应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理应受到众生的关注和拥戴。当这种自我肯定的心态达到某种不可遏制的程度时,人便会失去理性,便会失去正确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便很难接受自己略逊于人的事实。此时,人便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超越别人的紧迫感,于是乎总想超越别人的心态使得本就具有的贪欲心理愈加膨胀起来,贪欲便在毫无节制的状态下扩而大之。当人在一番尽力的努力之后仍旧落于人后时,便会产生一种嫉妒心理,便会觉得苍天不公,这世界的一切物事相对于自己是那么的偏袒和无情,便会暗暗地责问自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自己?便会对那些比自己强一点的人产生一种隐含的愤慨和幽怨。这种魔性表现在对待自己的子女方面就更令人难以接受了。魔性特强的人本来就很愿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总想让别人围着自己转圈,去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人或者做事。这样的人一般具有超强的占有欲,他们自我意识特强,容不得任何不同观念或者意识的存在。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认输”二字,即使自己没有做到的事便自然而然的也就落在了下一代的身上。他们的“望子成龙”的希望实质就是自己没有达到的理想延续,从不去客观的、切合实际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当他们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与孩子的天赋、兴趣、理想相悖时,他们便会产生超强的失落感和失望感。这样的人最终与孩子的关系处成了一种复杂的亲情敌对关系,于人于己造成了诸多不该发生的伤害。
其实天使与魔鬼只是一念之差。能够正确的认识事物,客观公正的接受事实,力所能及的做好份内之事,去尽力呵护和支持自己在意的人或者事业,在别人眼里便会成为美丽的天使。而一旦念念不忘超越和强大,霸占和强权,恣意的我行我素,真诚的付出便会变成意想不到的鸡飞蛋打,在别人眼里便会成为不折不扣的魔鬼。牢记“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让内心美丽的天使去战胜丑陋的魔鬼,让每一颗具有佛性的心去感知和体味无私的爱抚和善念,人间自然就会多出许多美丽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1.76精品复古合击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非主流少女特质是冷艳颓废
下一篇:给老师的十三条忠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