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鲁迅的印象和认识

对鲁迅的印象和认识

拒付杂文2025-10-11 21:22:25
鲁迅,一个一生都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他不断地被迫害被诬蔑,历尽艰辛万苦。终被人认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其实并不注重名利,他要的是拯救那些早已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群
鲁迅,一个一生都在同旧中国专制统治势力的坚韧抗争,他不断地被迫害被诬蔑,历尽艰辛万苦。终被人认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其实并不注重名利,他要的是拯救那些早已麻木不仁、愚昧无知的群众。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后,终弃医从文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自从鲁迅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是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生活在中国近代史上屈辱、衰败的时期。“风雨如磬”、“寒凝大地”、“万家墨面”,鲁迅用这些沉痛的词句,描绘自己生活的时代。腐败、懦弱的清政府任外强宰割,风雨飘摇的中国民不聊生。戊戌变法曾带来一线希望,但随即破灭;辛亥革命摧毁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军阀混战又使国家和人民陷入新的灾难。
就在这种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动的大搏斗中,青年鲁迅孜孜以求探寻解救民族和百姓的“良方”。而最后,他拿起的是笔。他选择了用自己的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
忧国忧民,以笔为旗的他,写作中每每直接切入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反映那些‘奴隶’、‘下等人’、‘被吃者’们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求生存、求温饱、求发展的历史要求”。惟其如此,鲁迅的作品才拥有了极其广泛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成为认识中国社会面貌的一面镜子,唤醒民众的号角。
记得1940年1月9日,毛主席是这样评价的: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一段文字,毛主席用了“三个伟大”即“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这是怎样的殊荣啊,然而鲁迅是当之无愧的。
观其鲁迅的一生他似乎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始终巍然挺立,表现出大无畏的坚韧不屈的抗争精神。不管流言谣诼怎样变化花样,鲁迅都坚持自己的应对原则:不管谣言;不写辩正信。用最眼光犀利,看透造谣者的歹毒心肠,剖析他们的卑污心理,把他们的丑恶灵魂揭露出来。谣言的流行和花样百出,有着历史继承性,是传统文人的劣根性的再现。伴随鲁迅一生的流言谣诼,其实是宗法专制的旧社会及统治势力对他的不断迫害,是摧残他身心的一种精神虐杀。鲁迅在流言谣诼的不断困扰袭击下坚持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奋斗不息。鲁迅毕生为人民解放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他那热爱人民、刚正不阿、坚韧不屈的崇高品格,永远辉耀人间。正如郁达夫的诗句所写:“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一直认为我们缺少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立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倒的小草。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着一个目标奋勇地斗争下去,决不中途投降妥协。。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鲁迅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丝毫不妥协,他具备坚决的心。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所以,他在文艺上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队伍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标签
相关文章